再看一个例子: 4年前的一天,开馒头店的李女士看到街上很多环卫工人和流浪汉连热乎饭都吃不上,心里很不是滋味,想着自己也是穷苦家庭出身,总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第二天凌晨,李女士干劲十足,不到3点就起床出来和面,赶着时间为大家伙做了一顿热乎乎的早饭。 可没想到,这活动还没开始几天,一泼冷水就向她泼来... “我们不要馒头,你直接把钱给我吧!” 一大清早,一群穿着制服的环卫工人和流浪汉把李女士团团围住,扯着嗓子大喊道。 这场面,李女士当时就被吓住了,汗水不停往外面冒,手脚也不听使唤。 而那群不要脸的无赖们仍拿着馒头逼迫李女士给钱,他们一遍又一遍向李女士吐着唾沫星子:“我不要你的馒头,我就要钱 为什么? 作家慧超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用经济学的概念解释,我认为这是一种“感恩的边际效应”。 神马是边际效应呢?枯燥的经济学定义我就不在这里复制了,我来举个栗子吧: 你快饿死了,有人给了你一个馒头,你感激的恨不得给他做牛做马; 然后又有人送你馒头,你感激的痛哭流涕; 然后,又一个馒头之后,你饱了; 然后,依然有人不断送你馒头…… 当你手里攥着几十个馒头,你几乎已经忘记这些人救了你,你的心理很可能是:,.这帮傻子慈善作秀的为什么只知道送馒头,我还需要衣服,我还需要钱…… 第一次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帮助,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心存感激的,但如果同一个人对他施惠第2次、第3次、第100次之后呢? 不好意思,他会觉得这理所应当!一旦你停止了对他的帮助,他反而会心生怨念。 重要的是,在这一连串的活动中,受到帮助的人心中的感激递减,而递减到一定程度上,受助者几乎已经坦然地接受别人的馈赠,并认为这理所应当。 最后,受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并丝毫在心理上不觉得这有任何不妥。 除了“感恩的边际效应”之外,我再向各位普及一个心理学概念:“失败者的愤怒”。 失败者的愤怒,是源于对自己失败的境遇感受到的自卑与恐慌,但由于人总是能够无条件的原谅自己,因此这种对自身境遇的自卑与恐慌,在自我心理的调节下(或者你可以理解为扭曲下),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自我的检讨,而转嫁到他人。 你看文革中打死自己亲友的人,至今也认为是那个时代的错误,而从不承认自己对这件错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丛飞的例子就是典型的“感恩的边际效应”加上“失败者的愤怒”。 因为这种心理上的扭曲,受助者摇身一变,从“受人资助”变成了“被丛飞利用”的弱势群体,不仅逐渐忘记了当初第一次接到资助的感动,到最后,被资助者反而认为丛飞帮助自己是有目的,转而仇恨丛飞。 强于自己的人总在提醒自己的失败,而人又无条件原谅自己的无能并转移自己的自卑。因此“失败者的愤怒”在越亲近的关系中,表现的越明显,因为他潜意识里认为你们的能力思维格局都是一个层次的,你比我过得好,只是运气好而已,他永远看不到你自身的努力。 虽然部分人确实是因为运气好而过上好日子的。 当年都是一起玩泥巴的小伙伴,凭什么你开宾利; 当年都是一起吃路边摊的好闺密,凭什么你拎爱马仕嫁高富帅而我买个尿不湿还要比价; 当年都是村里的破落户,凭什么你家住别墅而我依然只能在土坯房里打麻将…… “你现在过的比我好,早晚有一天会落魄”就是一种典型的失败者的愤怒。 “我给你一颗糖,你看到我给别人两颗,你就对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给我两颗糖,而你什么都没给过我。” 朋友圈盛传的这段话,也是一种典型的失败者的愤怒,糖块数量的不公平使她在潜意识中有了自己处于“失败的朋友关系”的担忧与自卑,而本能引导她直接将问题转移到送糖者身上,“是你做人有问题”,而如果不幸你一直无私地送她糖,那么她更早已没有当初接受第一块糖时的温暖与感动,所以,一旦你送的少了或者停止赠送,你的朋友将不可逆转地产生愤怒!
|